8月29日,子洲县图书馆在四楼国学室召开题为《古人写别情的诗词曲作品浅析》的讲座活动。主讲人:高杰伟。
高杰伟,生于1956年,陕西省子洲县人,是中华诗词学会、陕西省诗词学会、榆林诗词学会理事,陕西省散曲学会秘书长,子洲县诗词学会副会长,《中华散曲》副主编,《三秦散曲》微刊主编,出版诗词《平水流韵》。

高杰伟:写离情别绪,是古诗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题材。同一题材,不同的作者,写出了不同的作品。我选择了几首关于写别情的诗词曲进行浅析,不对作品作面面俱到的分析,希望对各位创作有所帮助。高杰伟:这是一首写别情的七绝,前两句是写“别董大”当天的气候,营造了一种气氛:天色黄昏,大雪纷飞;后两句直抒胸臆,表现了两人的深情厚谊。这首诗最突出的手法是,写景用的是冷色调,抒情却是暖色调。这是七绝的一种写法,第三句的转折是意转,即内容的转折。后两句抒情说的是同一件事情,三、四句内容互有关联,这种写法叫“十字格”。高杰伟:这首七绝是王维的一首名作。同前首高适的一样,也是从当天的环境、天气入手。不同的是王维写景的手法是暖色调,春雨过后,杨柳青青;后两句抒情与前不同,带点冷色调,喝吧!出了阳关就没有人陪你喝酒了。中间的转折非常自然,且又顺理成章。句中虽没有“送别”二字,但别情尽在其中。什么叫“含蓄”,这就是含蓄。如果直截了当写出来,就没有意思了。高杰伟:李白的这首七绝的写法,就不同于前两首。他的第一句是破题,写了送别的场所,第二句承第一句,点明了要去的地方,顺便交代了季节。虽然前两句不是写景,却胜似写景。三四句抒情,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的心情。一二句中的两个动词“辞”、“下”用的非常好!“辞”、“下”前后呼应。从这里可以体味到,写好诗的秘诀之一,不是用什么华丽的词藻,而是准确地用好动词。高杰伟: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。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,与情人话别之作。上阙写景,下阙抒情。王国维曾说过:诗之境阔,词之言长。从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川》、柳永《雨霖铃·寒蝉凄切》就可以发现,律诗的这种体裁虽小,却可以表现弘大的境界;相反词由于体裁大,却可以表现细腻的情感。例如贺铸的《青玉案》“试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诗雨。”词可以这样写愁,因为它的体裁允许;而律诗不行,它不可能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表情达意。古人说:诗言志,词缘情是有道理的。高杰伟:这是一首含情脉脉、如泣如诉、哀婉动人的佳作。“十二月”写法上由远及近、由外及里,借景抒情;“尧民歌”纯粹是抒发感情。结尾以问答作结。这首带过曲写法上有如下特色,值得我们借鉴:作者通篇都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描述来抒发感情的,没有空洞的议论;使用了大量的叠词,增强了情感;对仗工稳,增加了可读性;衬字的应用,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;语言雅中有俗,俗中有雅。